为更好地了解安塞地区的民间风貌、传播非遗文化,7月13日,舞蹈学院研学采风团队一行赴延安市安塞区调研安塞腰鼓舞蹈文化。
“哇,这么大的鼓、好生动的剪纸!”
这是团队在参观安塞县冯家营村里的陕北民俗文化展馆时发出的感叹。
7月13日上午,研学采风团队来到安塞县的冯家营村。因冯家营村的黄土文化底蕴深厚、安塞腰鼓人才辈出,故也被称之为“腰鼓专业村”。进入村中,一幢窑洞风格的带有“陕北民俗文化展馆”牌匾的建筑格外吸引团队的注意力。走进建筑里,一面巨大的鼓不禁让人发出感叹。环绕在鼓旁边的是丰富的安塞腰鼓的讲解文字与图片,从直观的文字中了解到安塞腰鼓1941年至2018年的大事件、从具体的图片中感受到时间在安塞腰鼓文化的淳朴浸透与质朴表达,文字与图片都在讲述着每一代学习安塞腰鼓的人们的不易。
在阅读完安塞腰鼓的讲解文字后,一幅大型剪纸作品《安塞腰鼓》随之浸入眼帘,几队人好似是在不同的场景打腰鼓,有在自家窑洞门口打的、有沿门子游走在整个村里打的、有在黄土高原打的、有在天安门广场上打腰鼓的。看完这几个场景大家才反应过来,这幅剪纸得从左往右看,表达的就是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到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的意思。盛大的腰鼓队伍仿佛从剪纸里跑了出来、围绕在身边,气势磅礴。
“川师舞蹈学院的孩子学腰鼓真快。”
这是老师们在教授我们动作后给出的评价。
来到此地,怎能不感受舞动着的浓厚的腰鼓味儿呢?于是团队诚挚的邀请了三位当地的腰鼓教练进行展示,其中一位敲鼓、两位跳腰鼓。跳腰鼓的老师时不时面对面跳、绕圆交换位置继续面对面跳,动作幅度愈来愈大,连地面的影子也不认输,生动了起来。从动作中还能看到前一天学习的“小缠腰”短句的身影。虽然团队观看到的只有两名老师跳腰鼓,但两名老师舞出了众人的气魄,将安塞腰鼓的热烈、热情、喜庆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们的简单展示激起团队成员对这一民间舞蹈的强烈好奇心与求学之心,于是老师便热情邀请团队来到了村子里的家中,在屋后的空地上展开了小缠腰、大缠腰短句的课程。在经过学院派与民间派的学习后,团队知晓了民间派与学院安塞腰鼓各自的特点,并将其相辅相成、画龙点睛,在规范动作的同时不失安塞腰鼓那种纯粹之风。
“腰鼓下至一个人可以打,到二、四、六、八、二十四个人可以打,我们还在天安门广场1200人同时打过。”
这是在面对面访谈时,老师们很自豪的一件事。
在学习了传统的民间安塞腰鼓后,团队邀请了四位民间艺人(高茂生老师、高盼老师、曹元亮老师、王俊明老师)进行了访谈。团队成员从安塞腰鼓的起源中得知安塞人民期望五谷丰登的朴实之情,从战争胜利后得知安塞人民舞动着胜利腰鼓的生命情调,从拜年、过大年中得知安塞人民“沿门子”将祝福送到每家每户的纯粹之意。成员在访谈的过程中,从老师们自豪的言语与坚定的眼神里感受到他们对安塞腰鼓舞蹈文化的自信,就如安塞腰鼓简介词中的“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到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打到电影电视荧幕。”安塞腰鼓正以它自身的魅力传遍到处。成员们收获满满并纷纷表示她们将带着这些收获丰富内心、追寻民间文化特有的风貌。
“这是成立于1949年的文化文物馆,展馆核心部分最著名的就是安塞三绝:腰鼓、剪纸、农民画,在海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
同日下午,团队来到国家一级文化馆——安塞文化文物馆,在系统地从理论层面了解安塞腰鼓的基本特征、基本打法后,团队回顾了冯家营村老师们的跳法、打法并进行了团队交流。老师们在展示时是通过了跑、跳、扭、转、蹬、闪、跺、跨、跃等变换迷离的动作,在动作时又得敲响挂在腰间的鼓,整个过程只全身心投入且有力量,就如馆中民俗舞蹈展区中所示的“鼓手有能劲,挥捶有狠劲,踢腿有蛮劲,转身有猛劲,跳跃有虎劲,看了带劲,听了鼓劲”,参观与团队交流旨在使团队更有效地了解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刚柔相济、狂放不羁的特点,感受陕北人淳朴善良、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性格,学习安塞人民热情奔放、勇于拼搏的精神。
从民俗舞蹈板块走进到安塞的剪纸、绘画板块,来自目不识丁的安塞农民艺术家的一幅幅剪纸、绘画作品让我们赞不绝口,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安塞人民是那么的朴实与可爱,他们通过手里的鼓、画笔、剪刀,为传承陕北风情、抢救非遗文化尽着自己的责任,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这都是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舞蹈学子应当牢记的精神品质。
到安塞区的学习调研,对于舞蹈学院研学采风团队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且是非常难得的,不仅学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也促进了川师舞蹈学院与安塞区文化单位、安塞腰鼓民间艺人的交流与学习。有助于增进舞蹈文化的交流频率、促进舞蹈文化的协同发展,为舞蹈学子埋下一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种子。
撰稿人:杜紫艺 于蓝清
审核:陈苗苗 杨莹
(微信扫描分享)